公告
推荐文章
工商税务
留下我们的民族记忆
2018-02-25 06:33:00

  如果关注时下的公共文化领域,我们会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的热词。但大多数人对“非遗”缺乏一个直观的认识,认为“非遗”是一类距离我们日常生活很遥远的、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这种认知会让“非遗”这一概念短时间内满足公众的猎奇心后,再度陷入一种“缓慢荒芜”的状态。如何打破这种认知的“隔膜”,让“非遗”的文化属性浸润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

  与其说“非遗”是一种艺术,不如说是一种渐渐被我们所遗忘的生活方式。在重庆市黔江区,盛行一种土家摆手舞,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有语言而无文字的古老民族,土家族除了口口相传的历史,就是把过往的古老印记嵌入这奇特的摆手舞中。摆手舞生动地再现了土家先民从原始部族“弯弓射狩”“撒网捕鱼”的生活方式,逐步进化到农耕时代的聚族而居,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生动地融入了“送公粮”等动作。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历史在发展,“非遗”的生命力也在随之不断延伸。在当地除了摆手舞以外,土家姑娘跳舞时身穿的“西兰卡普”(土家织绣)、身上哗啦啦响的银饰,乃至当地百姓住的吊脚楼、戴的斗笠、吃的酸汤鱼和黔江鸡杂、男人们过去拉纤时吼的“川江号子”,都属于“非遗”。可以说“非遗”是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发展史的有机组成,是与我们的祖先、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一部分,甚至它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最直接的例子是很多村寨里的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乡村里的老手艺人每去世一位,他所传承的那项非遗就断绝了。粗看这好像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可是,如果我们这个世界的多样性渐渐模糊以至于湮灭,当所有的人都穿一样的T恤球鞋、喝一样的碳酸饮料、玩一样的手机游戏时,当那些过往的歌声和乐曲渐渐消散、那些丰富多彩的颜色渐渐变得单一时,这个世界将会多么苍白。希望大家对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的这些丰富斑斓的记忆投入更加关注的目光,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关注都是有分量的。这种分量不但可以让很多“非遗”濒临消亡的速度稍微慢一点,还可以让我们因为当下快速发展而略显浮躁的内心静一静,为我们提供更为坚强的文化自信和前行勇气。(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咏瑾)

版权所有: ©中国工商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邮箱:info@gongshang.org
政策指导:国务院办公厅、中国国家工商总局
主办单位: •中国工商服务中心
总部地址:中国香港湾仔谢斐道218号谢斐大厦5楼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温馨提示: 为了更好的网站浏览效果,请尽量使用Chrome内核浏览器或者极速模式浏览本网站。
返回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