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交建”)2月1日在京表彰优秀外籍员工并举办媒体见面会。
这些优秀外籍员工来自南苏丹、塞尔维亚、尼泊尔、乌干达等9个国家:有的业务能力突出,为中国企业的市场开拓和科技攻关作出重大贡献;有的在重大危机事件中挺身而出,为保护同事安全和企业利益发挥积极作用;有的担当文化传播和交流使者,为企业和当地搭建起友谊的桥梁……。不同的国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成长背景,但他们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者,在中国企业作出杰出的贡献。他们说,他们爱中国,中国公司就是他们的家。
“我要一直在中国公司工作,我爱中国”
精瘦、小个子的赫尔曼来自乌干达,现在乌干达KE机场高速公路项目上担任预制场工长,手下有70多个工人。
赫尔曼(图片来源:国际在线)
赫尔曼2012年加入了中国交建第一公路工程局,成为了预制场一名制砖工人。赫尔曼说,以前他所在的公司收入低、条件差,来到了中国公司让他大开眼界:工人们都穿着整齐的工装,各类大型机械让人眼花缭乱。只有小学文化的赫尔曼勤奋好学,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企业,他积极学习中文、学习各种机械工程技术,在工作之余还为中国工人讲解乌干达风土人情,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中国主管看中他的能力,破格提拔他成为了预制场七十多名工人的工长。
“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我每天给工人们制定工作计划,以前我从来没领导过别人,我很骄傲。我现在的收入很好,不但可以养活自己,还可以给妻子和孩子买漂亮衣服。”说到这儿,赫尔曼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整个人显得光彩熠熠。
对于未来,他说,打算找个中文学校学中文,“因为我会一直在中国公司工作,我爱中国”。赫尔曼还希望“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为乌干达带来更大的发展,“未来的乌干达可以成为像中国一样伟大的国家。”
战乱中唯一的逆行者
黝黑的皮肤,接近2米的身高,阿托伊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沉稳、可靠。阿托伊2013年5月13日加入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南苏丹办事处,那天正是他的生日。5年来,他与中国公司风雨同舟,从办事处普通员工到市场部商务经理,始终恪尽职守、默默奉献。
阿托伊(图片来源:国际在线)
2013年12月15日,南苏丹朱巴爆发战乱,且离公司营地不远。为确认中国同事的安全,阿托伊在全城戒严且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穿过正在发生枪战的市区,步行10公里来到公司营地,陪伴和帮助他的中国同事,成为战乱中唯一的逆行者。
2016年7月,南苏丹再次爆发武装冲突,阿托伊还是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在两次战乱中,阿托伊通过多方努力帮助中国同事安全撤离,之后他又选择了独自留守看管营地和物资,用一物不丢来迎接团队的回归。
冒着生命危险守卫中国同事和公司物资,不怕吗?“中国公司是来建设南苏丹的,不是来经历战争的。”阿托伊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我困难的时候,是我的中国同事帮助我,他们在工作的时候给了我家的感觉。我要尽最大的努力守护我们的家”。
塞尔维亚的“元老级中国通”
玛瑞娜很漂亮,中文更漂亮,听起来比很多中国人讲得还流利!看看她的履历,更是只有两个字:佩服!中国在塞尔维亚乃至其它东欧国家的大型标杆项目中都有她的身影:泽蒙-博尔察大桥项目、匈塞铁路项目塞尔维亚段、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项目、黑山南北高速公路第一段、克罗地亚跨海大桥项目招标,玛瑞娜都以项目高级翻译和外事协调负责人身份参与其中。
玛瑞娜(图片来源:国际在线)
玛瑞娜毕业于贝尔格莱德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曾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留学,还在上海工作过。这位“中国通”是典型的学霸。为什么会选择学中文?她的回答竟然是“既然决定了学语言,那我就学点不一样的。中文很复杂,跟英语、塞尔维亚语差别很大,所以我就学了。”
2011年,玛瑞娜应聘到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塞尔维亚办事处工作。办事处成立之初只有三个人,作为“元老”之一,玛瑞娜摸索着学习,“虽然我不是工程师,也不是法律专家,不过这几年在工作时经历的不同项目和情况,让我有机会接触各界人士,学会了新知识。”
当时,在塞尔维亚找不到几家中国企业。不过在中国路桥承建的泽蒙—博尔察大桥项目成功落实后,其他的中国大型企业也开始逐渐进入塞尔维亚市场。现在很多中国公司在遇到问题时总会去找“中国通”玛瑞娜问问她的经验。
玛瑞娜认为,塞尔维亚是中国在“16+1”平台的最重要合作伙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支持者。塞尔维亚是欧盟的候选国,在塞尔维亚开展项目,将为中国公司以后在欧盟国家开展项目积累经验。
做中国公路交通领域的“阿尼哥”
公元13世纪,尼泊尔工匠阿尼哥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前往中国西藏,又从那里继续北上,一直来到元代的京城元大都,建造了著名的佛塔——妙应寺白塔。阿尼哥在中国生活的45年中,主持修建建筑10余座,塑像、绘画作品不可计数,而且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对后世影响极大。
戈普塔(图片来源:国际在线)
戈普塔,尼泊尔人,1998年来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学习中文,之后进入长安大学公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先后获得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2006年毕业后,他应聘进入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为公司第一名外籍员工。
精通尼泊尔语、英语、印地语、中文的戈普塔利用个人语言和软件研发优势,参与了国内外多条高速公路勘察设计工作。在参与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项目设计时,戈普塔的团队遇到了很大困难:阿国的设计成果采用法国的规范和法文,需要使用法文版软件进行设计。戈普塔主动全面研究了基于模板的扩展性应用,解决了出图技术难题,此后,他又定制了多个国家的模板,解决了中国交建多个项目设计问题。
现在,戈普塔担任BIM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副总工程师,主要负责BIM技术开发和研究。什么是BIM?BIM,全称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建筑信息模型),通俗地说,就是突破传统的根据图纸盖房修路,转变为通过三维模型的可视化和量化分析,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减少失误。戈普塔自豪地说,现在他在中国BIM领域颇有名气,他主导制定的BIM标准将有望成为中国交建的集团标准,乃至未来中国的BIM标准蓝本。戈普塔有一位中国太太,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今年他打算申请中国绿卡,努力成为中国建筑领域的“现代阿尼哥”。
中国交建10名“优秀外籍员工”合影(图片来源:国际在线)
中国交建副总裁孙子宇讲话(图片来源:国际在线)
他们,只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中千千万万外籍员工的小小缩影。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通过连心桥、致富路、发展港、幸福城建设,促进当地发展,提升当地民众获得感,使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深入人心。正如中国交建副总裁孙子宇强调的那样,“利他为上,舍得为先”,中国交建推行“国际化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员工属地化,开展技能培训,引入激励方式,实现共赢。希望“一带一路”上的全球建设者们与中国企业共同建设家园,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原标题:“一带一路”的全球建设者们:我们爱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