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以理服人、以立服人
十九大报告纵观历史、关注现实、展望未来,具有划时代意义,浓缩了五年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与启示,描绘了从现在到2020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的宏伟蓝图。“一带一路”第一次进入党的最高文件,而且一亮相就成为高频词,在报告中共出现了五次。
细读报告可以发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五个定位是一一对应的,即经济建设是根本,对应的是富强中国;政治建设是保证,对应的是民主中国;文化建设是灵魂,对应的是文明中国;社会建设是条件,对应的是和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对应的是美丽中国。无论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带一路”不仅是连接伟大事业的桥梁,更是各项工作的粘合剂、润滑剂、催化剂。
“一带一路”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理念,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融合在一起,中国的国际塑造力明显提升。当前欧美等西方国家“退、缩、反、逆”情绪蔓延,如美国退出TPP、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英国进行“脱欧公投”,黑天鹅、灰犀牛等现象频发。中国在提供全面的、系统的、多层次的物质性、理念性公共产品,“路、带、廊、桥”等“一带一路”实践为缺失信心的国际社会带来了新鲜空气,掀起了进步潮流,中东欧16+1机制、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制度性公共产品供给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有力注脚。
“一带一路”有两条脉络,一条是商脉,即展现经济热度,一条是文脉,即洋溢文化温度。经济热度就中国自身而言,要解决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相关问题,通过“一带一路”等新务实路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全球经济而言,要通过“一带一路”等新合作动能解决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让世界经济走上正轨、走出危机的阴霾,保持一个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一带一路”的魅力不仅是一条经贸合作通道,更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后者就是“一带一路”文脉的具体体现。“一带一路”不能够急功近利,不能一哄而上、一抢而光、一哄而散,需要构建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要为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创造积极的文化条件。
“一带一路”不仅强调走出去,更重视引进来。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为外国产品进入中国,也为世界各国开展贸易,推动全球贸易增长搭建国际化平台。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倡议是发展的倡议、合作的倡议、开放的倡议,坚持的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追求的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是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升级版,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致力于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软实力。一个具体表现就是“一带一路”成为联合国决议的“常客”。2016年11月17日,联合国大会首次在决议中写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决议得到193个会员国的一致赞同。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形式,支持“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5月14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说:“‘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巨大的潜力,它的重点在亚欧非,但是能够惠及整个世界,不管是在地理上,还是在远景上,都是非常宏大的。对于那些尚未融入全球经济的国家,‘一带一路’能够给它们带来更多融入市场的机会。”古特雷斯最后表示,“一带一路”根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联合国非常愿意与中国一道,建好新的丝绸之路。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两大支柱,即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是发展层面的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是文明层面对同舟共济理念的由衷认同。合作共赢与“一带一路”的商脉属性紧密契合,价值或文化共振与“一带一路”的文脉属性高度匹配。因此,“一带一路”不仅要以利服人、以例服人,更要以理服人、以立服人。
未来,“一带一路”将务实推动中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领先的国家,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更综合全面的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