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推荐文章
一带一路
新型智库建设助力陕西打造“一带一路”核心区
2017-11-08 10:52:55

 

党的十九大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是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和灵魂,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陕西来说,三秦大地正处在践行“五个扎实”、奋力追赶超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陕西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和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人文积淀丰厚,区位优势不可替代;陕西是科教资源优势强省,在科技实力和人才培养上均走在全国前列;陕西把创新强省作为推动发展的新战略,创新创业氛围浓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根植;“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以及自贸区挂牌成立,给陕西追赶超越注入了新动能。

硬科技是创新驱动发展原动力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过去5年来,我国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发展靠什么支撑?创新型国家以何为根基?陕西给出的答案是硬科技。硬科技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是真正推动产业升级的科技,是有助于我国跨越发展的科技。陕西立足当下,精准把脉全球未来发展趋势,从提升国家硬实力的战略高度,结合自身优势,适时提出硬科技概念,并在全国率先扛起硬科技大旗。硬科技所涵盖的科技领域与“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相一致,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向相一致。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落脚点都是硬科技。

陕西在硬科技方面优势显著。陕西科技资源优势稳居全国前列;陕西国家级高新区总数已达7个,园区、基地和平台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已经形成了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陕西的硬科技“八路军”(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巨大。目前,西安正在加快调整创新发展方式,着力打造硬科技之都。西安大力发展硬科技,不仅可以带动陕西的产业升级,还能带动整个西部以及“一带一路”的产业升级,让全世界共享中国的发展机遇,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篇章。

自贸区建设助推陕西打造“一带一路”核心区

党的十九大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在“一带一路”大格局下,陕西抓住历史机遇,找准了自己的战略定位,即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一带一路”核心区。陕西打造“一带一路”核心区,不仅有硬科技作为支撑,随着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挂牌成立,陕西又多了一个重要抓手。自贸区建设将使陕西成为内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引领陕西向西开放,打造西部大开发的升级版,重振汉唐雄风,推动我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陕西要发挥好自贸区的作用,必须“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陕西处在亚欧大陆桥上,西安是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心脏,应努力整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区,构建大关中城市群,使以大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城市群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龙头,给陕西自贸区提供一个好的依托,从而使自贸区担负起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物流商贸中心、国际产能合作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旅游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的重任。

坚定文化自信,讲好陕西故事

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谈文化自信,离不开陕西。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陕西拥有黄帝陵、兵马俑、秦岭、延安宝塔、华山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文学陕军”、“长安画派”、秦腔、信天游、陕北剪纸、华县皮影等艺术形式在当代中国文化版图中占居重要地位,陕西理应发挥好先天优势,在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上面勇挑重担、有所作为。

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陕西应继续围绕“坚定文化自信,讲好陕西故事”的总体方略,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深入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多出精品力作,做强公共文化服务,切实把陕西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反映陕西追赶超越新风貌、引领社会新风尚的巨大精神力量,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宝贵资源,智库的繁荣和成熟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国家长远的发展前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声智库名誉主任李国强撰文指出,智库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强大作用,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智库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智库建设中,坚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智库观”,是中国智库健康发展的根本指南和保障,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应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智库观”指导实践,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道路,建立健全智库决策咨询制度,为共建“智力丝绸之路”做出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国声智库文化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徐蕴峰认为,陕西要发展硬科技,推进自贸区建设,打造“一带一路”核心区,实现追赶超越,核心要素都是人才。陕西的人才优势稳居全国前列,各类科研机构达到1176家,各类高等院校116所。在陕两院院士64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7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32人。陕西的航天、军工、人工智能、通讯、光子制造、生物医学等领域走在国内前沿,是背后无数科技人才智力、智慧的结晶。陕西应充分发挥智力优势,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研究成果向公共政策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为推动硬科技产业化、大西安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陕西智慧和陕西样本。

版权所有: ©中国工商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邮箱:info@gongshang.org
政策指导:国务院办公厅、中国国家工商总局
主办单位: •中国工商服务中心
总部地址:中国香港湾仔谢斐道218号谢斐大厦5楼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温馨提示: 为了更好的网站浏览效果,请尽量使用Chrome内核浏览器或者极速模式浏览本网站。
返回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