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茶业科技年会上,茶园选送的‘凤翰红’茶叶,荣获第十二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2月9日上午,在山东省胶州市铺集镇的青岛胶茶现代农业示范园里,负责人张国浩手捧红彤彤的证书说,现在村民看到手中的茶叶获得认可,种茶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今年24岁的张国浩,高中毕业后留学加拿大,就读于圣玛丽大学工商管理专业,2015年春天拿到了商学学士学位。辉煌的前景在向他招手,他却放弃继续深造,毅然选择回乡种茶。
原来张国浩从小喜欢喝茶,把喝茶当作一种生活习惯,闲时在家经常与父母或一些亲友喝茶聊天。“在加拿大留学时都是喝一些速溶茶和咖啡,很难喝到正宗口味的茶叶。”张国浩说,为了打造绿色环保冲出国门的“中国茶”,就萌生了亲自种茶的想法。
2016年对于张国浩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这一年,他走出象牙塔,回到国内学习种茶,誓让绿色、有机、安全的茶香飘四海,使海外游子以及五大洲的朋友们都能品味到正宗的华夏茶文化。
“一个90后的孩子,哪能耐下性子,吃得了种地这份苦。”张国浩的父亲张勇告诉记者,举全家之力送他出国留学,毕业回来肯定是要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没想到他却要开茶园创业,“禁不住孩子软磨硬泡,又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就勉强同意先尝试一下。”
经过一番考察之后,张国浩选中了胶州市铺集镇北部的侯家庵村做为种茶基地。为了取得权威论证,小张专请山东农业大学等机构对侯家庵村北岭的土壤、水质进行了取样鉴定,多渠道证明了该地域适种茶叶。
“这里远离工厂污染,东临王吴水库,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而且以前铺集镇就有种茶的历史。”张国浩自信地说,茶园位于北纬36度,这个纬度的气候环境,造就了全球许多优质生态露天茶园。
要想开茶园,就要有大面积连片的土地,如何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成为摆在张国浩面前的首要任务。侯家庵村是一个水库移民村,地处丘陵,原先村民们大都是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经济收入很低。
“要说在这山岭薄地里能种出茶叶挣大钱,刚开始村民们可都不相信。”侯家庵村党支部书记侯敬胜坦言,为了尽快转变村民的传统种植观念,小张经常拉自己一起入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介绍种茶的广阔发展前景。“一次次的上门促膝恳谈,逐渐让大伙儿看到了小伙子的真诚和干劲,便决定把自家的土地交给他‘折腾折腾’,看看能弄出个啥名堂。”
当年,在铺集镇及侯家庵村“两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张国浩流转土地300亩,专门从台湾、福建、安徽等省份引进金萱、福鼎大白和少许黄山群体种,当年成功试种10亩无性系茶苗。
不同于其他种植户,从试种开始,张国浩并不急于全覆盖种植茶叶,而是不远千里从内蒙古拉来有机羊粪,种草肥地,陆续增植茶苗,并通过覆草、生物防治、杀虫灯与粘虫板防虫、滴灌等新技术运用,以及推广茶园生产机械化和茶叶炒制技术研发等,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茶园。
在经过两年的养地之后,今年100亩春茶开始栽种,现在茶园里成片成片的茶树苗长势喜人。张国浩吃住在茶园,与员工们一起天天守护着他的这片创业之地。感动于他扎根农村踏实干事的这股子劲头,许多村民除了把原有的口粮地承包给他之外,还成了他茶园里的茶农,帮着他一起种茶养茶。
“以前村民种植小麦、玉米,一亩地一年也就收入1000多元,现在成为茶农,不算土地承包费,每年人均工资也在20000元左右,茶农工资总收入可达70余万元。”侯敬胜说,小张以后还要打算成立茶叶农业合作社,让广大村民参社入股,引领更多农户发家致富。
张国浩告诉记者,茶苗一般生长3年才可大量采摘,去年精采了少许茶叶,从安徽农业大学请来炒制师傅手工炒制了一部分,同时注册了“凤翰红”品牌,将成品送到中国茶叶学会评选,没想到一举夺得一等奖,这更坚定了自己走种茶之路的决心。
目前,茶园共流转土地500亩,种植茶叶120亩,计划2018年再种100亩,到明年初步达到300亩茶园的规模。“以后茶园内还会配套种植100亩樱桃、葡萄、小米、红薯等农副产品,余下的100亩土地留作后期开辟亲子采摘园使用。”张国浩认真规划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