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推荐文章
工商税务
让炒壳投机不再有机会
2018-02-27 08:57:00

  五花八门的绕道借壳、忽悠式重组,不仅增加了监管成本,而且让原本与IPO同一标准的重组上市类交易变得更加难于辨认。重拳规范IPO被否企业借壳,从短期看,有利于打击“带病”企业申请IPO现象,规范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发展,提高并购重组的信息披露质量;从长期看,有利于防范企业和中介机构监管套利,提升IPO和重组上市的质量

  中国证监会2月23日在官方网站发布的《关于IPO被否企业作为标的资产参与上市公司重组交易的相关问题与解答》显示,对于重组上市类交易(俗称“借壳上市”),企业在IPO被否决后至少应运行3年才可筹划重组上市。这意味着监管部门将严格区分重组交易类型,对标的资产曾申报IPO被否决的重组项目加强监管。今后那些IPO闯关不成,就想绕道借壳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恐怕先得花时间修炼好内功了。

  回顾A股数十年发展历史,壳公司的价值从未被市场忽视,在近几年的借壳上市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所谓壳公司,一般指具有上市公司资格、经营状况不佳并准备成为非上市公司收购对象的公司。在近期IPO审核趋严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刚申请IPO被否就立刻筹划起借壳或被并购事宜,借壳上市的资本运作大戏此起彼伏,操作手法更加隐蔽。

  投中研究院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并购市场借壳上市案例共14例,其中宣布借壳案例有5家,完成借壳上市的仅有3家,终止借壳上市6家。在被监管部门否决和终止借壳的企业中,有的企业为降低借壳标准,打散标的资产股权,把大量表决权委托他人,从而规避实际控制人变更认定;有的企业通过持股比例来控制购买资产总额的占比,绕开借壳规则的“红线”;还有的企业原本经营效益较差,却采用分步走的方式“包装”业绩,设计出一系列定增后上市公司无实际控制人的方案来绕开监管。

  五花八门的绕道借壳、忽悠式重组,不仅增加了监管成本,而且让原本与IPO同一标准的重组上市类交易变得更加难于辨认。

  一方面,绕道借壳增加了IPO带病申请的可能。由于过去借壳上市几乎不用等太久,券商和拟上市企业一度幻想着“IPO被否了还能借壳上市”,可能会选择“带病”企业申报IPO或让“带病”企业在IPO排队中规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IPO申报企业的质量。

  另一方面,不符合IPO条件的企业通过借壳方式上市,实际上拉低了原本统一的上市标准,让监管套利成为可能,上市公司的质量产生差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借壳、炒壳等现象屡见不鲜,壳公司的价值长期存在,部分上市公司不再专营主业,而是依靠炒壳、卖壳赚取收益。Wind统计显示,尽管经过近几年的去泡沫过程,大量壳股市值已大幅缩水,但是目前20亿元市值以下股票仍多达167只(不含上市未开板新股),这其中很多是主营业务不佳的类壳股。

  站在防范金融风险、鼓励企业苦练内功的角度,监管部门此番出重拳规范IPO被否企业借壳重组意义深远。从短期看,这有利于打击“带病”企业申请IPO现象,规范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发展,提高并购重组的信息披露质量;从长期看,这有利于防范企业和中介机构监管套利,提升IPO和重组上市的质量。同时,还可督促保荐机构勤勉尽职,发挥好上市“把关人”功能,倒逼企业专注于经营主业、修炼内功,以真实的业绩赢得资本市场的“入场券”,而不是执迷于绕道借壳上市或炒壳的游戏。(周琳)

版权所有: ©中国工商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邮箱:info@gongshang.org
政策指导:国务院办公厅、中国国家工商总局
主办单位: •中国工商服务中心
总部地址:中国香港湾仔谢斐道218号谢斐大厦5楼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温馨提示: 为了更好的网站浏览效果,请尽量使用Chrome内核浏览器或者极速模式浏览本网站。
返回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