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北京市作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将文化产业作为推动首都实现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满足人民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逐步成为首都经济发展新引擎。今年1月至6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5818.8亿元,同比增长9.1%。
2017年,北京明确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的建设目标,充分利用北京的历史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以及古城和“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3个文化带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骄人业绩,亮点纷呈。
北京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力量。产业链完善、服务体系健全、管理运营规范、运营效益显著是园区的共同特点。其中,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等提供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化平台服务,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清华科技园、中关村软件园等提供全方位的产业公共服务,是园区文化企业的贴心管家;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等融入新时代文化元素,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77文创园、郎园Vitage等建设了实体书店、影剧院等配套公共文化空间,成为百姓的“文化会客厅”。
据北京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北京市将研究出台市级园区配套支持政策,启动第二批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和第二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
走进赫赫有名的百年首钢,老工业遗存已焕发出新生机。10多年前,为了首都的碧水蓝天,为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首钢率先搬迁到曹妃甸;为了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召开,首钢将工业资源活化利用,旧厂址变身成冬奥场馆。原来厂区为高炉降温而储存的循环水池,已被改造成“半厂山水锦花池,十里钢城碧云天”的群明湖。
石景山区委书记常卫说,“双奥之区”是石景山的一张新名片。石景山区正大力推进新首钢地区的文化复兴、生态复兴和产业复兴,让新首钢成为新时代首都的新地标。
除了首钢文化创意园区让昔日“钢城”华丽转身,北京的798艺术区则是我国工业旧厂房成功转型为文化新地标的首个案例。798艺术区的前身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由于部分厂房的建筑具有高大、墙体厚、采光好、古朴、敦实等特点,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前来工作定居,慢慢形成了今天的798艺术区。
“经过17年的发展,798艺术区已向多种文化业态相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逐步转型。截至2018年,798艺术区内各类机构达到515家,文创产业产值达到45.92亿元。”北京七星集团总裁、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伶说。
大兴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潘郁峰告诉记者,目前大兴区正在以文化都汇园区为载体,打造文创基金产业园。现已吸引16只文创产业基金进驻,基金总规模达到16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50余个,形成了文创基金特色园区。目前,基金产业园入驻企业26家。
在位于北京生态涵养区的延庆区,对承载着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的长城,抢救修复工作正在进行。“长城文物和遗存的保护,长城沿线古村落的保护,目前健在的17名抗战老兵等长城文化元素,俨然就是一个长城博物馆。长城文化、长城故事不仅是文化艺术的源泉,更是延庆旅游业的最大亮点。要把长城风景点变为长城文化展示区和国际交流的窗口。”延庆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黄克瀛说。
让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文化金融融合发展。为此,北京出台促进首都文化金融发展的意见,建立文化产业“投贷奖”联动管理机制。2017年、2018年对银行开展文化产业贷款业务共给予32家次、8750.2万元奖励,对文化企业贷款共给予3.69亿元贴息支持。同时,搭建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建成“文创板”“文创金服”两个线上文化金融服务平台。截至目前,两个平台累计服务文化企业1.2万余家,受理融资申请超过900笔,成功对接融资302.6亿元;引导银行设立文化特色机构。目前全市共有近40家文化产业特色支行,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佳霖 杨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