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写道:“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在他的回忆里,中秋时节的傍晚街市正是瓜果上市、一饱口福的佳时。
岁月如梭,风物依旧。如今的秋日京城,繁华的夜景依旧令人流连。这夜市盛景的守护者,正是市场监管战线上的“掌灯人”。
中秋前夕,傍晚时分,许多人已踏上回家的路途。与此同时,东城区市场监管局干部李爱军和同事们正整装出发,前往辖区市场开始每周定期的错峰执法。
跟随他们的脚步,记者来到位于永定门外的百荣世贸商城。华灯初上,商城外的露天啤酒花园渐渐热闹起来,炒年糕、煮水饺等现场售卖的菜肴散发出阵阵香气。人们或是三五好友,或是全家出动,在食摊前品尝小吃、畅饮啤酒。
“今年8月份这里才刚开业,外设露天食摊的都是商城自有的固定餐饮商户。”李爱军说,“傍晚六点多钟,别人下班我们上班,就是为了把好食品安全关。”
谈话间,市场监管干部来到一家露天食摊,向店主亮明身份后,开始认真核实各种餐饮经营证照,检查餐饮服务卫生状况。
虽然在外人看来,这家摊点已算得上十分干净,但执法人员不放过任何角落。“加工菜品要盖上防虫罩。食材别直接放在地上,要垫上隔潮垫……”在店员配合下,执法人员筛查着各处卫生隐患,提出不少意见,确认改进合格后,才放心离去。
“我们不单要确保入口食品干净安全,还要求食摊做到清洁环保。比如加工现场不能产生油烟,厨余垃圾须分类处理,避免影响市容环境。”李爱军说。
东城区市场监管局食品市场科负责人郭琛介绍,夜间餐饮市场从过去的简单随意到如今的规范环保,是经济业态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体现。“按照政府的规划,现在夜间经济的发展,并非对以前夜市的原样照搬,而是强调经营模式的升级改造,这对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郭琛说。
老北京人都知道,尽管夜市的美食诱人,但经营环境一直堪忧。即使是远近闻名的东华门夜市,也免不了呛鼻的油烟、横流的污水,最终落得撤市关闭。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在《后门大街》中描述夜市食摊:“那里所有的颜色和气味都是很强烈的,这些混乱而又秽浊的景象有如陈年牛酪和臭豆腐乳,在初次接触时自然不免惹起你的嫌恶。”
采访中,记者眼前的夜间食摊已焕然一新。各类菜肴在商城内的餐馆后厨进行预先烹饪,然后送到露天食摊,存放在保鲜柜内。接到点单后,经现场快速加工,最终上桌。整个过程快速、卫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污染的产生。
“从食材进货、厨房烹饪到菜肴上桌,这一套流程能够确保安全卫生无污染,是政府多部门共同努力的成果。”百荣世贸商城副总经理张蔚介绍,“我们筹备设立啤酒花园之初,市场监管、商务、公安等部门就对餐饮商户进行联合培训,从食品安全、场地管理、垃圾处理等各方面提出要求。”
为了当好夜间经济的“掌灯人”,市场监管机关协同各部门齐抓共管,在以往监管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事前指导监督,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抓早抓细,严格把关,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在科学的监管保障下,“舌尖上的百荣”声名鹊起,不仅促进了商城对低端业态的清理升级,也为市民休闲餐饮提供了便利场所。开业以来,夜间餐饮项目每月为签约商户额外增加了数万元收入。
夜间经济同样点亮了京城其他商业街区。据统计,今年“五一”期间,北京王府井、三里屯等区域18时至次日6时的夜间餐饮消费同比增长51.3%,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同比增长15%以上。当前,这一消费趋势正在全国各地拓展。
从昔日的“十里藕花香不断,晚风吹过步量桥”,到如今的“入夜开芳宴,食街景象新”,一张小小的夜市餐桌,正成为展现首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夜间经济的“掌灯人”,将继续守护在华灯绽放的街头巷尾,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本报记者 李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