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推荐文章
工商税务
打造美丽古都计量科学名片
2019-10-11 10:58:57


  目前,江苏省南京市的计量科学事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历史机遇叠加期:国家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关键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重大开局期,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深化攻坚期,国际计量溯源链扁平化历史变革期等。面对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南京计量人主动融入时代潮流,勇于迎接新的挑战,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积极调动和运用好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努力攻克计量科学事业发展的制高点。近日,本报记者就促进计量科学事业发展相关问题采访了南京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张文东。
  记者:南京如何借势创新名城建设,释放计量创新强大爆发力?
  张文东:2018年,南京市委发布一号文件,实施创新名城建设战略,吹响了创新名城建设的号角,以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为战略支撑,实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战略目标。今年市委再出一号文件,继续聚焦创新名城建设,发布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载体升级、法治服务环境提升等“六大计划”。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依托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最基础的计量科学,南京计量人毅然踏上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竞技场,紧紧锁定发展大局,深入推进创新,逐鹿产业升级,借势造势,实现跨越。
  一是打造“大平台”:大力推进国家生物技术药物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这是全国副省级城市获得的第三个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高效推动北斗卫星导航产品2201质量检测中心建设,这是华东地区首家军方授权的检测中心;优化升级江苏省北斗导航产品质检中心、江苏省机动车检测设备计量中心和南京市流体能源计量工程技术中心;培育建设激光产业计量中心、机器人关键部件产业计量中心等。
  二是突破“大项目”:涵盖航空航天产业的北斗地理信息和惯性导航,生命健康产业的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空间环境,高端智能制造产业的零部件精密测量、智能汽车在线测试和材料断层扫描,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的通信网络测试和电磁兼容测试等。
  三是组建“大团队”:目前已包括生物计量、卫星及惯性导航计量、环境及分析仪器测试、高精几何量测试和电子信息计量五大研发团队。   四是形成“大成果”:建成2个国家级中心、3个省级中心,完成5项国家质量基础(NQI)项目,制定10项以上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新增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等,拟用3年左右时间把南京打造成为计量科学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城市。
  记者:面对国际计量溯源链扁平化历史性变革,南京如何重新定位计量科学创新路径?
  张文东:今年“5·20世界计量日”,物理常数正式取代实物作为计量基准生效,从此告别沿用数千年以实物为基准的时代。这意味着计量溯源方式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计量溯源链进入了扁平化、多极化、全开放的全新发展时代,对全球的计量发展提出了创新挑战,带来新一轮计量尖端技术竞争。如今站在这个历史变革的起点上,南京计量人必须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极富生命力的崭新发展方向,是我们在计量科学领域抢占竞争制高点的大好机遇。
  我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挖掘优势,抢占先机。我们以聚力打造若干专业领域计量溯源权威中心为主要抓手,积极抢抓计量溯源链扁平化变革的战略机遇。
  我们以生物技术药物领域为切入点,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打开了建设专业领域计量溯源权威中心的工作局面。目前已经建立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平板电泳仪及全自动生化仪等多项生物医药仪器计量标准,直接将国家基准的量值传递到企业计量器具,实现了先进计量技术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推动该领域测量能力重大提升;研制的蛋白质、微生物、核酸等多项生物计量国家标准物质,直接用于临床C反应蛋白检测项目校准、食品与药品微生物定量检测以及转基因植物的鉴定,将国家标准物质直接用于检测第一线,检测结果实现准确可靠。
  我们选择高端制造在线测量和道路桥梁变形测量两个领域展开研发,以实现高精几何量值传递的扁平化。研制纳米几何尺度计量标准,开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制造等领域微纳计量的产业应用示范;借助北斗卫星高精度复现技术,对道路桥梁结构变形开展监测等。
  记者: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南京市计量事业怎样支撑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张文东: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家陆续出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南京于2017年,瞄准国内外科技变革和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了新型电子信息、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四大先进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和科技服务业、文旅健康产业、现代物流与高端商务商贸产业四大服务业和人工智能、未来网络、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的“4+4+1”主导产业格局,为计量科学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南京计量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追求华丽转身、角色转换,摒弃了“一把尺子走天下”的单一模式,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全组合测量体系的计量测试服务。一是为生物技术药物、高端精密制造等产业开展全产业链计量技术服务。结合仪器设备复杂性要求,南京计量测试从传统的实验室测量向在线测量转变、从静态校准向动态实时校准转变,为原材料、制造加工、组装等生产流程提供整体、系统解决方案,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精确度。二是提供产品全寿命周期计量检测服务。覆盖产品设计、研发、制造、流通及使用等所有环节。以医疗器械领域为例,南京计量已经可以提供从研发、生产到使用的全产业链计量检测技术服务,促进计量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三是打造全组合测量体系的计量检测。随着互联网和智能化进程,对计量测试需求由独立的仪器设备计量向系统综合计量校准转变,以北斗产品检测中心为依托,对终端产品综合性能进行质量检测,同时开展灵敏度、定位精度计量测试,打破计量测试和质量检测的领域分割,以跨界融合的综合检测体系帮助企业从生产源头把控品质,推动质量提升。
  记者:军民融合是尖端技术优先应用领域,也是颠覆性创新成果的汇聚地。南京如何借势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现计量科学发展的飞跃?
  张文东: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列为“七大战略”之一,提出要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南京更是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目前,南京军工科技专利数全国第一,军工产业规模总量全国第四。拥有军工企业40余家,军工科研院所30余家,涉军高等院校7家,以及150多家“民参军”企业。
  军民融合蕴藏着诸多重大项目、关键技术和高端人才,是计量科学事业发展的“强磁场”。南京计量人借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之势,拉动前沿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培养和优势集群建设,最终实现南京计量科学能力的飞跃。一是抢先布局一批前沿关键技术,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攻关,打造一批军民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了军民融合计量创新项目库,承担国家及军队重点科研课题攻关任务,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检测平台军地协同攻克了微机电(MEMS)陀螺仪、光纤陀螺仪等惯性导航检测前沿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二是以激光运用、集成电路、电子信息和卫星导航等项目为纽带,与军事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对接合作,共同培养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计量技术人才,组建计量科学优质团队。三是聚焦重点领域,创建精品优势集群。瞄准军民通用性强的产业,着力培育发展激光跟踪仪、卫星导航产品、电磁兼容产品、基线场天线检测、环境试验和高精度双模三系统CORS网络系统等六大军民融合特色检测项目,形成计量创新的精品优势集群,彰显南京计量科学事业发展主旋律。
  记者: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南京怎样全面提升计量科学的开放度?
  张文东:开放合作共享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体现当代中国鲜明的价值观和发展观。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通过构筑全面开放新格局,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宽领域全方位实现区域合作,全面提升长三角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南京贯彻落实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提出要抢抓历史机遇,在上海龙头城市的带动下,全力建设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驱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支撑长三角国际化发展的门户枢纽。当前,南京正在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在科技实力、城市功能、产业体系、现代服务业等方面有着比较优势,加之长三角地区科教力量雄厚、各类人才荟萃、知识技术密集、产业规模巨大、市场空间广阔,为南京计量科学事业开放合作共享打开了巨大空间。
  我们的策略是利用我们现有的重大课题、公共平台、先进设备、特色能力、服务品牌等资源,首先是“请进来”和大家深化合作:一是招才引智,签约一批国内外权威专家,构建创新实干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把前沿的科学技术吸引进来,加速成果转化,争取政策扶持,积极与国际国内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三是围绕我市产业发展方向,聚焦重点领域,吸引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计量项目落地南京。其次是“走出去”和大家共谋发展:一是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合作与竞争,实现资源共享,拓展服务空间;二是主动迎接挑战,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更旺盛的产业需求下优化资源配置,在保持特长优势的同时,向计量服务产业链高端迈进;三是通过“走出去”共谋发展,发挥“榕树效应”,加快全球产业链和市场资源向长三角聚集,助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据此,我们为苏锡常和南京都市圈城市重点企业服务,促进了精密制造、药物研发等领域企业技术革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与浙江咸亨集团合作,服务遍及浙江、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多个省。
  新时代呼唤合作新理念,新发展需要合作新平台。我们深信随着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随着大家携手而上、砥砺奋进、深耕细作、攻坚克难,必将快速形成一批计量科学领域的“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为长三角地区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和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本报记者

版权所有: ©中国工商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邮箱:info@gongshang.org
政策指导:国务院办公厅、中国国家工商总局
主办单位: •中国工商服务中心
总部地址:中国香港湾仔谢斐道218号谢斐大厦5楼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温馨提示: 为了更好的网站浏览效果,请尽量使用Chrome内核浏览器或者极速模式浏览本网站。
返回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