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3月26日文章,原题:德国数据惨淡怪不了中国 环顾世界,中国已变成了各种经济指标不行的“通用借口”。而在各产业中,汽车正在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所以,当两者一起沦为德国制造业低迷的替罪羊,也就不足为奇了。德国制造业活动的下滑加剧了对全球增长和金融市场的悲观情绪。采购经理人指数降至6年半以来的最低。
不过,这一切在多大程度上归因于中国?诚然,中国很大。去年,中国汽车市场占到全球乘用车销量逾1/3,占该行业增长的70%。去年,中国汽车销量下降6%,为几十年里首次下降。毫无疑问,潜在的溢出效应是巨大的。
此外,德国汽车业触角伸到几乎每个行业,所以汽车业受到冲击,对欧元区和其他地区的制造业供应链也会产生连锁反应。
但是对于德国汽车企业来说,中国其实一直是亮点。与大多数其他国家的品牌销量下滑超过10%相比,德国汽车品牌的表现相对好一些。今年前两个月,中国的德国品牌汽车登记量上升逾8%,其中宝马公司的增幅最大,猛涨近17%。2018年,宝马在中国销售额增长7.7%,在其他方面业绩惨淡的情况下,这是一个令人宽慰的消息。去年,宝马还成为中国第一家控股合资企业的外国车企。在华的其他德国汽车制造商也在寻求这样做。
但是,车企若老盼着中国一年2000多万辆的汽车市场会帮助弥补所有其他缺口,那将是危险的。这其中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德国车豪华品牌逆势增长(3月的前两周,华晨宝马和北京奔驰的日平均销量增长了50%到60%)。但政府政策是一个大因素,围绕如何调整电动汽车补贴和推出措施刺激农村地区需求的问题存在长期性。没有人真正知道市场的最终走向。
德国的情况如何呢?欧洲车企也遭遇与需求无关的障碍。今年,所有新车登记将适用排放测试新规,这导致欧洲汽车产量下降15%左右,因为车企不得不处理库存和忙于推出新车型。
此外,与贸易有关的威胁,如英国脱欧、中美贸易谈判以及对欧盟汽车进口征收关税的可能性,也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形势下,谨慎显然是有道理的。
中国对最近的经济增长恐慌不负有责任。它也不会成为世界的救世主。(作者安贾尼・特里维迪,乔恒译)